作者——阿遇宝儿 高校尊巴星教练
曾仕强教授谈理财,总带着几分东方式的智慧。他说现代人存不住钱,病根不在口袋,而在心头。细想来,那些留不住的银钱,恰似指缝间漏下的沙,看似是习惯使然,实则是心性未修。
一、漏财的三重镜像
1. 无度:预算如断线风筝
《礼记》言"傲不可长,欲不可纵",今人却惯于放纵物欲。工资到账,先解购物车之渴,再慰口腹之欲,月末对着账单愕然——钱去了何处?竟如雾里看花。曾教授笑此为"无舵之舟",看似自在漂荡,终将撞上礁石。
2. 虚荣:金钱缝制的面具
老话说"人活一张脸",而今人脸面却成了奢侈品堆砌的戏台。新款手机非得追,名牌包包不可少,请客吃饭必挑贵处,生怕被人看轻了三分。庄子谓"嗜欲深者天机浅",这般花钱买体面,恰似用金箔贴补蛀空的梁木,日光一照,反倒曝出内里的虚弱。
3. 轻小:蝼蚁溃堤的寓言
每日一杯咖啡三十元,外卖多付八元配送费,视频网站自动续费……这些小钱如秋日落叶,一片不觉重,积月累年却能掩埋门庭。《韩非子》早有警示:"千丈之堤,以蝼蚁之穴溃。"现代人算不清流水账,恰似盯着远山却踩空了脚下台阶。
二、修心三味药
1. 立"财关":给欲望设卡
曾教授教人仿效旧时掌柜,每月初将薪饷分作三囊:
- 青囊装五成,柴米油盐,雷打不动;
- 黄囊存三成,存入钱庄,权当未见;
- 红囊留二成,是给心头好留的余地。
这般分法,暗合《孟子》"取之有度,用之有节"的规矩。
2. 问"花钱三忏"
每要解囊,先合掌三问:
- 此物不买,我命可会短缺一分?
- 若被人知此项花费,我可会面热?
- 半年后回首,此物可会成堆灰旧物?
这三问如冷水浇头,最能醒神。王阳明说"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",购物车里的执念,正是最该剿灭的心贼。
3. 习"七十二候储蓄法"
按节气存钱,每周添十文:
- 立春存十元,雨水存二十,惊蛰存三十……
- 待霜降封箱,竟有万余积蓄。
此法妙在应和天地节律,存钱如农人播种,不知不觉间,心田已硕果累累。
三、钱财深处的修行
曾教授讲《易经》,最爱"节卦"之水入泽中——再大的江河,没有堤岸约束,终会泛滥成灾。储蓄何尝不是如此?在移动支付一点即得的年代,能按住扫码的手,留几分"手中有粮"的古意,才是真自在。
建议在钱夹里夹张字条,上书:"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"朱柏庐的治家格言,放在今日,竟是医心病的良方。
说到底,理财终究是理心。能驯服物欲的人,自有一派"不滞于物"的清风明月。这般境界,比存款数字更珍贵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被感动 | 同情 | 囧囧 | 愤怒 | 和谐 | 悲剧 | 高兴 | 打酱油 |